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坦言,自己像左丘明失明、孙子断足一样遭遇不幸,但并未因此消沉,反而退而著书立说,通过写作来抒发内心的愤懑。他想要留下文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发愤著书"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更是直言不讳:百官歌颂圣德都无法完全表达心意,贤能之士不被任用是国家的耻辱。他觉得自己身为史官,若不记载明圣盛德、不述说功臣世家的事迹,简直就是罪过啊!所以他强调自己只是叙述旧事、整理世传,并非创作,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真的太可贵了。

围魏救赵的真正主角:这个故事的主角其实是孙膑!他向田忌献计说,魏国精锐都在赵国,国内空虚,建议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果然魏军不得不回师自救,齐军在桂陵以逸待劳,大败魏军,赵国危机就这样巧妙解除了。啧啧,这招围魏救赵真是军事史上的神来之笔!
司马迁的著书历程:这位伟大的史学家在遭受宫刑的巨大屈辱后,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硬是咬牙写下了这部不朽巨著。他从上古黄帝写到汉武帝时代,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130篇,内容包罗万象,鲁迅先生称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个评价真的太贴切了!
司马迁的独特笔法:他特别注重实录精神,选人不是看官职地位,而是看实际行为表现。就连游侠、商人、医生这些下层人物,只要有其可取之处,他都为之立传。这种关注普通人命运的写法,在当时可是相当前卫的呢!

司马迁为什么要在遭受宫刑后坚持写《史记》? 唉呀,这个问题问得好!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身心受到极大创伤,但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这可是他父亲的遗愿啊!他想着自己虽然身体残缺了,但精神不能倒,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他用写作来抒发内心的愤懑和不平,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著述中,最终成就了这部千古传诵的巨著。这种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精神,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围魏救赵这个计策妙在什么地方? 哇塞,这个计策简直绝了!它的精妙之处在于不直接去救被围的赵国,而是跑去打魏国的老窝。想想看,魏国主力都在外面打仗,家里空虚得很,突然被人偷家,能不着急吗?只好赶紧撤兵回救。这时候齐军以逸待劳,在半路上打个埋伏,轻松取胜。这种避实就虚的战术,后来成了军事上的经典案例,孙膑真是智谋超群啊!
《史记》为什么被称为史家之绝唱? 呵呵,这可是有原因的!首先它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历史编纂的新体裁;其次司马迁写史特别真实,不光写帝王将相,连普通人的故事也记录;最重要的是文笔那叫一个精彩,把历史人物写得活灵活现。鲁迅先生说它是"无韵之离骚",就是说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美感,这样的史书后来再难见到,所以是绝唱啦!
太史公自序对理解《史记》有什么帮助? 嘿,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太史公自序就像是司马迁写给读者的"使用说明书",他在里面说明了自己写书的目的和苦衷。通过自序我们能知道,他写史书是要完成父亲遗愿,是要抒发心中愤懑,是要真实记录历史。明白了这些,再读《史记》时就能更深入理解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到太史公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它可是打开《史记》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呢!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