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英军侵略广州期间,广州郊区103乡的人民自动组织起来,在三元里一带给英国侵略军以有力的打击。啧啧,这场自发组织的抗英斗争可真是大快人心!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等人曾以广州为基地,多次举行武装起义,为推翻帝制、创建民主共和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为辛亥革命吹响了前奏,这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简直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全国的革命热情。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运动,这里俨然成了革命的大本营。

马师曾的坎坷艺术路:港英政府政治部对马师曾、红线女进行"传讯",追查他们在广州的活动。马师曾接连受到沉重的打击,剧团又一次解散。加之年过半百,在那个社会就意味着"票房贬值",搭班演出也只能受到"照顾照顾前辈"那样的收容,那几年的处境十分困难。好在后来社会主义祖国向这位艺术大师伸出热情的手:1955年邀请他和红线女回归祖国,这才让他的艺术生命重焕光彩。
西风东渐的社会变迁:民国时期,上海、广州、青岛等地中上阶层建造的深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花园别墅;一批面向知识人群的报刊杂志书籍的流行;城市中产人群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尝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舞会等形式展开社交活动,并形成不同群体的社交场域。30年代的日历上所出现的身着传统旗袍玩高尔夫的时髦女性图片,这些都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程度。
余美颜的悲剧人生:当余美颜不远万里追到美国,表示想和谭先生复合时,谭先生却一口回绝了她。受到打击的余美颜只得再次回到广州。被推入谷底的余美颜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她愈发放纵,和男人交往,如同换床单一般频繁。也许是不甘于寂寂离世,余美颜特意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每一个和她共度春宵的男人。这样仅过了2年,这样的男人竟有3000多人,最终她选择跳海结束生命。
李鸿章扫黑行动:李鸿章的雷霆手段威慑了广州的黑社会,但是也仅仅是治标不治本,民国时期广州黑社会依然猖獗!李鸿章恢复了连坐制度,加大了兵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对黑社会的头领以及骨干份子,宁错杀三千,不放过一个!土匪、会匪、游勇、盐枭、斗匪、洋盗七种黑社会遭到沉重打击,但是李鸿章并没有对革命党赶尽杀绝。

三元里抗英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哎呀,这事儿可精彩了!1841年5月,英军跑到广州三元里一带抢掠,当地103个乡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拿着锄头、扁担就跟英军干上了。要知道那时候老百姓可没啥先进武器,全凭一股子热血和智慧。他们利用地形打埋伏,还把英军引到水田里,让那些穿着厚重军服的英国兵寸步难行。这场仗打得那叫一个解气,充分展现了广州人民的英勇无畏。后来这事儿还成了反帝斗争的重要标志,真是给咱中国人长脸!
马师曾在艺术界有什么重要贡献? 说起马师曾啊,那可是粤剧界的大腕儿!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创新,把传统粤剧演绎得出神入化。虽然中途遭遇不少坎坷,被港英政府调查、剧团解散,甚至因为年纪大被市场冷落,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艺术追求。后来回到内地后,他和红线女搭档,创作了不少经典剧目。马师曾的表演特别有感染力,能把人物演活,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可以说他是用生命在演戏,为粤剧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民国时期广州的社会风气有哪些特点? 那时候的广州可时髦了!由于是通商口岸,西洋玩意儿特别多。有钱人开始住小洋楼,知识分子爱看新式报刊,年轻人流行喝咖啡、办西式婚礼。最有趣的是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时尚,比如穿旗袍打高尔夫的新女性形象。这种开放的风气让广州成为思想最前卫的城市之一。不过也要说,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上流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日子还是照旧啦。
李鸿章扫黑为何效果有限? 这事儿说来话长!李鸿章当时确实下了狠手,恢复连坐、加大投入,对黑帮头目格杀勿论。但问题在于,黑社会就像野草,光靠铲除表面是不行的。那时候社会动荡,老百姓生活困难,很多人被迫加入黑帮谋生。再加上官场腐败,有些官员和黑帮勾结,使得扫黑行动难以彻底。所以啊,扫黑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得从改善民生、整顿吏治入手才行。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