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是不是形声字 形声字特点有哪些
哎呀,其实“迟”字还真是个典型的形声字呢!它由“辶”(走之旁)和“尺”两部分组成,走之旁表示和行走相关的意思,而“尺”则负责提示读音。超有意思的是,古人用“走路时用尺子量距离”的形象来表达“慢吞吞”的感觉——毕竟一步一步量着走,那可快不起来呀!形声字就是这么神奇,既能表意又能表音,简直是汉字里的“双料选手”~

迟有哪些具体含义 古今用法大不同
-
现代常用意思:现在咱们说“迟”,多半是指“慢半拍”或者“来不及”。比如早上闹钟响了却赖床,结果上学上班迟到了;或是老人家走路迟缓,都需要多些耐心。啧啧,这字简直是为拖延症患者量身定做的!
-
古代隐藏技能:嘿嘿,古代“迟”居然能当“等待”用!比如《诗经》里“迟我于城隅”,就是约好地方等人的意思。更绝的是,读“zhì”的时候还能表示“希望”或“招待”,比如“迟客”就是招待客人。没想到吧?一个字竟有这么多副面孔!
-
文化冷知识:抗日英雄王二小把敌人引到包围圈,邱少云在火海中纹丝不动……这些舍己为人的故事里虽然没有直接出现“迟”字,但英雄们的抉择往往发生在千钧一发的关头——早一秒或迟一秒,历史可能就此改写。这种“迟”与“早”的博弈,恰恰体现了生命的重量。

相关问题解答
-
迟字在古代真的读作“zhì”吗?
没错儿!在古代,“迟”确实有“zhì”这个读音,专门用来表示“等待”“盼望”这类意思。比如古书里说“迟明”,可不是“天亮了才慢悠悠起床”,而是“等到天亮”的意思。不过现在普通话里基本只用“chí”啦,要是突然念“zhì”可能会被当成古文爱好者哦~ -
为什么说走之旁加尺就是“迟”?
哈哈,这个造字逻辑超形象的!你想啊,“辶”代表走路,“尺”是测量工具——边走边拿尺子量地,那得多磨蹭啊!古人就是用这种画面感十足的方式,把“慢”这个概念具象化了。现在想想,咱们的祖先造字时脑洞可真不小! -
迟字的笔顺容易写错吗?
哎哟,第六笔的“横折折撇”确实是个小坑!很多人会写成简单的横撇。记住啦:先写“尺”,再写走之旁,最后那笔像个小波浪的笔画要连贯。多写两遍就顺手了,千万别因为笔画卡壳影响写字速度呀~ -
现代生活中怎么巧妙用“迟”?
除了常见的“迟到”,还能玩出花样呢!比如催朋友时调侃“您这速度比蜗牛还迟”,或者用“迟来的惊喜”形容意外好事。甚至可以用“迟暮”文艺地形容夕阳——看,一个字既能吐槽又能抒情,是不是很全能?
新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