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两委和村干部劳动关系是怎样的
大家知道吗,社区“两委”委员一般并不是编制内的正式干部,而是属于编制外的雇佣人员。他们的劳动关系通常是通过劳务派遣或者签订正式合同的方式建立的,跟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制根本不沾边。换句话说,这些社区干部主要是和人力资源市场挂钩的,负责社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还得跟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签服务协议来保证合作顺畅。放心,不同地区情况会有些差异,但大致都是这样的格局。
再说说村干部吧。村委会其实是村民自我管理的小团队,村干部跟村委会之间不是标准的劳动关系,也就是说他们不受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自然也不适用工伤保险条例。比如有时候村干部到区政府开会,路上出了交通事故,国家通常不会认定这算工伤,也就拿不到工伤保险了。要是发生这种糟心事儿,大家只能向肇事方追讨人身损害赔偿,比如肇事司机或者保险公司,这点大家要搞清楚哈。

村干部工资待遇和社保政策都有哪些
说到村干部工资,嘿,这可不叫工资哦,而是“补贴”。别以为他们和普通职工一样拿工资,补贴待遇其实比较特别。举个例子,有的地方,普通村干部一个月补贴大概是2700元左右,支部书记和副书记其实待遇差不多。待遇最尴尬的可能是候任村干部,那待遇更低,只有1700元一个月,这钱是村子和上级政府共同负担的。
那么,村干部有没有五险一金呢?答案有点让人沮丧——村干部大多没有五险一金,因为他们根本不存在正式劳动关系。村干部也不算是公务员,也不算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所以自然享受不到那种标准的社保待遇。村委会成员跟普通村民没啥不同,只能参加当地的农村养老保险,劳动法也不管他们。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的基层组织,不属于一级政府,自然没有国家公务员那种福利待遇。
另外,有个大家常问的事儿,比如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这三职干部,是不是和政府有劳动关系?很遗憾,同样没有。村干部跟政府不构成劳动关系,他们只是民选出来的自治人员,不属于政府工作人员。啥组织部、村支部书记、镇政府任命的大队书记,这些人的劳动关系到底咋回事呢?其实也没有劳务关系,村党支部书记更是经过党员推荐、选举产生的,他们的职责主要对村子和乡镇党委负责,根本不属于政府劳动编制。

相关问题解答
-
村干部和政府有正式的劳动合同吗?
嘿,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没有啦!村干部跟政府之间没有标准劳动合同,他们更多是以补贴形式存在,待遇也比较有限。虽然他们干活认真负责,但法律上不算政府员工,也没五险一金的保障,真是挺无奈的。 -
如果村干部在工作途中发生事故怎么办?
哎呀,这可真是让人揪心的事情。一般来说,村干部没法认定为工伤保险范围内的,所以发生事故想靠工伤保险赔偿那是不现实的。只能走法律途径找肇事方要赔偿,或者靠村委会里其他补偿,大家得心里有个数哈。 -
村支书的补贴一般有多少?
说到补贴,这可不统一。有的地方村支书月补贴大约2700元,候任村干部更低只有1700元,这还得看地方财政状况和上级政策。不过总的来说,补贴不能和正式工资比,还是挺有限的,大家别抱太大希望。 -
村委会成员能享受哪些社保待遇?
其实,村委会成员跟普通村民差不多,没有正规的社保,不能享受标准的五险一金。他们唯一能参加的可能只有当地农村的养老保险。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常说村干部“身兼数职”但社保待遇很差,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唉,确实需要社会更多关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