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玄同与鲁迅的故事 新文化运动先驱的贡献
钱玄同是谁 他如何影响中国近代文化发展
钱玄同(1887—1939)是浙江吴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字音韵家。他早年留学日本时加入了同盟会,还拜章太炎为师学习文字音韵之学。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当教授,五四时期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文字改革。他还倡议并参与制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三十年代还为《世界日报》副刊《国语周刊》撰稿,为推动白话文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关键作用
-
劝说鲁迅出山:1917年,钱玄同担任《新青年》编辑时,经常跑到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苦口婆心地劝说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那时候周树人对现实特别失望,整天靠抄古碑打发时间,还婉拒说:"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但钱玄同没有放弃,最终用一番话打动了周树人,这才有了后来的鲁迅。
-
催生《狂人日记》:1917年8月,钱玄同和周氏兄弟在补树书屋的老槐树下进行了一场石破天惊的谈话。钱玄同坚信只要有人醒来,就有打破铁屋的希望。这番话让周树人走出了阴郁沉默的状态,终于写出了抨击旧封建礼教的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署名鲁迅。所以说,钱玄同真是《狂人日记》的催生婆啊!
-
推动文学革命:钱玄同在高师国文部任教期间,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全力支持《新青年》杂志。他学术功底深厚,影响力超大,明确提出要打倒"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这些守旧派,得到了陈独秀和胡适等大佬的点赞。后来他还成了《新青年》的轮流编辑之一,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
-
促进语言文字改革:钱玄同大力推动国语统一运动,参与了普通话的制定工作。其实清末就有"普通话"的说法了,1909年清廷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标准。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正式定名为普通话。钱玄同在这些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关问题解答
- 钱玄同是怎么认识鲁迅的?
哎呀,这事儿说来话长!钱玄同当时是《新青年》的编辑,为了给杂志找优质稿件,经常跑去绍兴会馆找周树人兄弟。那时候周树人(就是后来的鲁迅)正因为对时局失望而沉迷于抄古碑,整个人都很消沉。钱玄同不厌其烦地劝说,最终用"铁屋子"的比喻打动了鲁迅,这才促使他拿起笔来写作。可以说没有钱玄同的坚持,可能就没有后来大名鼎鼎的鲁迅了!
- 钱玄同在文字改革方面做了什么贡献?
哇塞,钱玄同在这方面可是做了超多工作!他不仅大力提倡白话文,还参与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的制定。在三十年代还为《世界日报》的副刊《国语周刊》撰稿,持续推动语言文字改革。要知道,当时的文言文可难懂了,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懂。钱玄同他们推广白话文,就是想让文化知识能够普及到大众中去,这想法在当时超级前卫的!
- 钱玄同与周作人有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哦!钱玄同和周作人既是同事又是好友,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在《周作人传》中就有记载,通过周作人与钱玄同等人的复杂关系,可以窥见当时知识分子圈的交往网络。不过后来周作人走了不同的道路,这段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但无论如何,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们可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呢!
- 为什么说钱玄同是《狂人日记》的催生婆?
哈哈,这个比喻太形象了!就是因为没有钱玄同的再三劝说,鲁迅可能就不会写《狂人日记》了。当时鲁迅整个人都很颓废,是钱玄同一次又一次地拜访,用他的热情和信念感染了鲁迅。那句关于"铁屋子"的对话简直经典到爆!最终鲁迅被说动了,写出了这篇划时代的作品。所以说钱玄同是《狂人日记》的催生婆,一点也不夸张!
添加评论